盅盘舞:古稀传承人的非遗守望
来源:美兰旅文 发布日期:2025-11-14 浏览次数:立冬时节的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锦堆村,晨光初现,薄雾如纱。78岁的文华武静立在百年祠堂前,双手执盅轻轻相击,一声清脆的声响划破晨雾——这已是文家三代人守护的盅盘舞声。是时,有一支海南华侨中学师生正在来访,学生们凝神注目,望着晨光在他布满岁月印记的手上流转。那一刻,时光仿佛在盅盘声中凝固,那清脆悠扬的声响,正在诉说着一段跨越世纪的文化传承。
盅盘舞,这一为纪念“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”冼夫人而创编的民间舞蹈,在文家已传承了整整三代以上。文华武的祖父文德明是清末民初当地著名的盅盘舞艺人,父亲文振国更是将这一技艺推向了新的高度。如今,这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传到了文华武手中。
“这双手,从祖父那里接过了技艺,同时也从父亲那里接过了一份责任。”文华武的声音沉稳有力,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岁月的沉淀。他八岁启蒙,七十载坚守中他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耀眼的光彩。在他的身上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非遗传承人的执着,更是一个时代文化守望者的担当。
上世纪50年代,年仅八岁的他开始了盅盘舞的学习生涯。“那时候学艺很苦,天蒙蒙亮就要起床练功,每个动作要重复上千遍。”文华武回忆,“父亲常说,这不仅是家传的技艺,更是祖先祖祖辈辈留下的优秀文化瑰宝,再苦再艰难也要代代传承下去。”改革开放后,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,许多传统技艺濒临失传。文华武却做出了一个令人不解的决定:将家传技艺无偿向社会公开传出去。从1985年开始,文华武开始了他的传承之路,没有场地他就在自家院子里教学,没有人手,他就一个人承担所有的教学工作,30多年来,他先后在三江镇的多所中小学进行盅盘舞教学,培养了上万名学员。
“近些年,经常有人劝我说该休息好好安享晚年了,”他轻抚着传承百年的瓷盅,目光温润而坚定地说,“每当盅盘声起,就仿佛听见祖辈的叮咛,看见父亲悉心教导的身影,这份融于血脉的使命感,让我无法停下脚步。”正是这份深沉的文化自觉,让他在年近八旬仍坚持奔走于校园社区,将毕生所学倾心相授。
“守正不守旧,创新不忘本”,这是文华武始终坚守的传承理念。在他看来,非遗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,而是在尊重传统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。为了更好地传承盅盘舞,文华武进行了系统的挖掘整理工作。他走访了数十位老艺人,录制了很多影像资料,整理出较全面的口述史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发现了盅盘舞与冼夫人文化的深刻关联。“盅盘舞不仅是艺术表现形式,更是海南人民对冼夫人爱国精神的集体记忆。”他说。在完整保留祭祀舞蹈庄严神韵的同时,文华武以开放包容的胸怀融入现代审美元素。他创编的新版盅盘舞《冼夫人颂》,既保持了传统的祭祀仪轨,又加入了现代舞蹈语汇,使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时代活力。常常是一个简单的转身动作,他也会反复琢磨。这种对艺术的精益求精,正是文华武创新精神的体现。经过他的精心打磨,盅盘舞既延续了传统的韵味,又焕发出时代的活力,让年轻一代更容易理解和喜爱。
“执盅如待人,外圆内方;击盅如处世,张弛有度。”这句朴实无华的教学口诀,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。到访的师生们不禁纷纷感慨道:“文爷爷不仅传授技艺,更让我们明白,每一声音响都在与历史对话,每一个动作都承载着文化的分量。”
文华武的传承之路,始终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。在他看来,盅盘舞不仅是艺术形式,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。面对海南华侨中学的师生,文华武眼中饱含欣慰与期待。看他是在指导舞蹈动作,言传身教中他又向师生们传递着盅盘舞蕴含的文化底蕴。“这盅盘声,像是冼夫人守护这片故土的回响,今天为你们而鸣,它承载的不仅是韵律,更是海南人忠勇爱国、团结奋进的精神图腾。”
文华武特别注重挖掘盅盘舞背后的爱国主义内涵。他讲述冼夫人促进民族团结、维护国家统一的故事,让学生们在学习舞蹈的同时,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。“通过学习盅盘舞,文华武的家国情怀,更体现在他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坚守上。”来访的海南华侨中学老师冯丽君说道。
在文华武的不懈努力下,盅盘舞的传承结出了丰硕成果。他创建的盅盘舞艺术团队,先后荣获家乡活动的各级多种奖项,让这门古老艺术焕发出时代光彩,如今,盅盘舞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名片。每年农历二月的军坡节,文华武都要组织大型盅盘舞表演,参与群众渐多。“看到这么多人喜欢盅盘舞,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。”文华武欣慰地说。
盅盘声声,穿越三代时光。在文华武的悉心培育下,这些年轻的身影必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,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奏响时代强音。这位古稀老人的坚守与奉献,正在书写着非遗传承最美的篇章。正如他所说:“文化传承就像盅盘声,虽然微弱,但永远不会消失。只要我们一代代传下去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永远充满生机。”在文华武身上,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传承者的最美姿态——以生命守护文化,用心灵传承文明。
